功效:辛凉甘寒,疏风清热,生津止渴,凉血消肿。用于风热外感,发热口渴;或肺热咳嗽;或麻疹发热,疹出不透,烦热口渴;或急性肾炎,发热,咽痛,水肿,血尿,小便不利等。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吐,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
用量:煎服,9~30g。鲜品加倍。止血多炒炭用,清热利尿宜生用。
注意: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药理:1.利尿作用,白茅根煎剂和水浸剂灌服,对正常家兔有利尿作用,给药5-10天,利尿作用最为明显,20天左右即不明显。但所用剂量特别是动物进水量均不清楚,又无对照组,尚需进一步研究。也有人认为白茅根的利尿作用与其所含的丰富钾盐有关。2.止血作用,白茅根粉能明显缩短兔血浆的复钙时间。但白茅根含钙较多,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白茅根粉撒于犬或兔的股动脉出血处,压迫1-2分钟,有止血作用。临床用白茅根治疗鼻衄。3.抗菌作用白茅根煎剂在试管内对福氏及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志贺氏及舒氏痢疾杆菌却无作用。4.对心肌86Rb摄取量的影响白茅根水醇综合提取物胙腔注射可使小鼠心肌对86Rb的摄取量增加。5.药毒理学,家兔灌服煎剂25g/kg,36小时后活动受抑制,运动迟缓,呼吸增快,但很快恢复。静脉注射10-15g/kg,则出现呼吸增快,运动受抑制。1小时后逐渐恢复,剂量增加至25g/kg,6小时后死亡。6.其他作用,白茅根所含的薏苡素对骨骼肌的收缩及代谢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镇静、解热镇痛、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喘咳、水肿、黄疸等作用。
来源:本品为单子叶植物禾本科芦苇的根茎。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1、与麦门冬、天花粉等同用,可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等症。2、与黄芩、浙贝母、瓜蒌等同用,可用于肺热咳嗽等症。 3、与薏苡仁、冬瓜仁等同用,可用于肺痈吐脓等症。
用量:15-30g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药理:含有木聚糖等多种具免疫活性的多聚糖类化合物,并含有多聚糖、甜菜碱、天门冬酰胺及薏苡素等。现代药理研究,芦根有解热、镇静、镇痛、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及雌激素样作用,对β-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1.芦根有较弱的中枢抑制作用,表现为对大鼠及小鼠有镇静作用,并能拮抗咖啡因的作用。在家兔的脑电图上,出现波幅增大、频率减少。2.芦根有解热、镇痛作用。3.芦根有抑制骨骼肌的作用。4.芦根有松弛肠管平滑肌的作用。5.芦根有抗菌作用。6.芦根有抗氧化、镇吐、抗癌作用,还能溶解胆结石,并解鱼蟹、河豚所中的毒。
来源: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味甘、辛,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酒毒伤中。
用量:10~15g
注意:虚寒者忌用,胃寒呕吐者慎用。
药理: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1)解热(解肌)黄酮类物质是其解热作用的成分,葛根素作用较突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机制:①葛根→扩张皮肤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散热;②葛根素→阻断中枢有关部位的β受体→cAMP生成减少→解热。(2)降血糖(止渴)①轻度降低血糖的作用,葛根素是有效成分。②葛根素→抑制醛糖还原酶,防治糖尿病并发症。(3)对内脏平滑肌作用(升阳)收缩或舒张内脏平滑肌,与成分有关。①葛根丙酮提取物→松弛,甲醇提取物→相反。②葛根去黄酮后的水提取物→兴奋;③黄豆苷元→解痉。2.其他药理作用:心脏、血管、血液。(1)抗心肌缺血①葛根素→心率明显减慢,降低耗氧量;②葛根素→冠脉扩张,增加冠脉血流量;③葛根素→减少心肌乳酸生成、肌酸激酶(细胞坏死增高)释放量,保护心肌超微结构。机制:葛根素是一种β受体阻断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抗心律失常,葛根素对抗氯化钡、乌头碱、氯化钙、氯仿-肾上腺素、哇巴因所致大鼠心律失常。(3)扩血管、降血压,葛根总黄酮、葛根素静脉注射→扩张外周血管;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脑血流量增加,视网膜微循环改善;扩张外周血管→降压。(4)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形成①葛根总黄酮→降低全血黏度、血小板黏附率。②葛根素→抑制血小板聚集。
支持赞赏:
大中医会员卡
月卡:30元
NO.123456
支农(充会员送万荣苹果):
重量约等于10斤:75规格,24个,45元;
重量约等于10斤:80规格,18个,55元;
重量约等于10斤:80规格,15个,60元;
重量约等于10斤:90规格,12个,70元;
可关注公众号或收藏本网站学习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
提交订单
微信客服
使用有问题可以关注快手或抖音,会出使用视频
晋公网安备 14082202000203号
Copyright 2008-2020 ©晋ICP备16003840号-1